杏坛足迹一二事

作者: 戴禹靖
学校: 任教于本国私立小学

我本一介杏坛筑梦人,因缘巧合之下,在匆匆十多个春秋,曾于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私立小学、独立中学、国立工艺学院和私立大学留下浅浅深深的足迹,或雪泥鸿爪,或腑篆心铭,或朝花夕拾。

一、小学篇

今年有缘在一间蒙特梭利私立学校里兼职。一扫之前在某些学府那种赶课业而硝烟四起、积极应考而如履薄冰的紧绷情况,我重新感受校园内上课积极健康的氛围。

临近新年,本拟配合节庆主题教学,要让孩子们来个华人春节文化的小体验——挥春 。奈何区区在下的书法不堪登堂入室,因此左思右想就想起之前在中学教过的詠延——求学时学习态度佳、品性馨香儒雅、兼善华乐书法。没多想,就把书法技艺不俗的詠延当客串小老师请来,一道让孩子们感染一下马来西亚华人春节文化氛围。

孩子们按照年龄段分别挥毫:“吉”“春”(初阶班);“祥”“囍”(中阶班);“大地回春”“恭喜发财”(高阶班)。正式在红纸上大展身手前,孩子们都在报纸或废纸上不停练习,这看起来亲切又陌生的一管如椽“巨” 笔。我带来的“大”孩子“小”老师,来来回回穿梭于我的“小”孩子群里,用他一贯委婉含蓄的语调来教导运笔技巧。偶尔经过他身畔听他一边运笔示范,一边喃喃“中锋要拉”、“侧锋要扫”、“横笔先按后提再按”……听得我这个本该负责教导孩子中华文化的老师极其汗颜。

最让我惊艳的不光是高阶班孩子一波三磔的铁画银钩,还有初阶班两个友族小孩秉笔“直”书的一串“吉”字儿。米努,拥有黄金长发和绿意盎然眼珠的伊朗籍女孩;米斯卡,深邃首乌肌肤与炯炯分明眸子的印裔小妹。从一开始的提按不分或东倒西歪,到半小时左右熏陶下的“横‘拉’成岭侧‘扫’峰”。最后两人在一方红纸上的“吉”字,不但如人般温婉娟秀,从她们两只柔荑下流淌的,还有闪烁彩虹光泽的多元文化涓涓巨流。

看着大伙儿用墨水和汗水交汇编写各自的中华文化,我想起邻国李显龙总理三年前于宏茂桥工艺教育学院发表的一段国庆日演讲。他结合母亲说华语的经历以及自己身为华校生仍然会有华语发音瑕疵的经验,说出了“长大后学习语言真不容易,所以要早开始,最好幼儿时候就开始”的一番小结,并进一步推广新加坡双语政策。

撇开学习多一门语言可以提高同时处理多任务(Multitasking)的能力,或者具备多一门开启大脑潜能的钥匙之类的实际功能,从小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不但易于掌握有关语言土壤孕育的民族文化,更有助于孩子学习并精通另一门语言所蕴含的世界观。不通过学习中文,而想要理解这个经历漫长五千悠悠历史长河洗礼,仍然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这个恐怕是行不通的。

这也是我长期守在弘扬华语文岗位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而华语文扎根成长的中华文化的世界观,窃以为是委婉含蓄文风下的圆融无碍的包容文化,这也许是目前因应科技巨轮碾压下,地理乃至现实疆界被打破,形塑多元文化地球村的要素。

在小孩仍然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让他们通过学习多一门语言,多认识一层文化,栽培多元文化的视野和思维,是塑造未来全方位发展人才的基础。在孩子朴素的世界铺设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世界观,不正是为他们以后容纳更多不同源头的川流最佳的奠基方式?在蒙特梭利小孩们纯白无暇的画纸上,我看到中华文化为他们铸造的未来绽放各色虹光的基础色调。

二、中学篇

一日心血来潮,整理蒐集下来学生赠送的书画、小礼品……忽然翻到一封略微泛黄的A4白纸,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撇捺横提,每一道笔画总不经意流露出异于传统汉文字波磔的印度风味。2013年的罗卡古玛兰的一封感谢信,掀开尘封已久的经历。

在独立中学服务,如今回首,十个校庆就一晃间过去了。这期间,所有点滴,哪怕是辛酸苦涩的,经过岁月巧手,都酝酿作甜美甘醴。

犹记得“X中成就你多元能力的梦想”——这所独中的口号,说的不仅是曾经为学生的我,更铸造了升格为校友老师的我。这十年锻造的不光是教学上的专业能力,意料之外的十八般武艺让自己比中学时期能力更“多元”了。其中一项竟然就是修读文学科系的我从未想过的推销策略。

独立中学,每逢特定节庆,如校庆,一般需要师生对公众筹募捐款。母校的校庆,几乎每一年都会举办盛大的义卖会。从第一年当上初一德的班导师到之后的初二德、初三德,到孩子们理商分流后的高一孝、高一智、高一群以及之后高二三班的“罗惹” 大拼盘,我年年都带着他们外出兜售校庆义卖固本。

一则帮忙宣传学校大型活动,间接提升校誉;二则让孩子们从大众或积极支持、慷慨解囊或冷漠回绝,甚至破口大骂的不一反应中,学习应对技巧与心理建设,无形中让孩子体会办教育的一板一砖、一花一草、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

开始那一两次,孩子们与我老是吃闭门羹,实际成效不大。从一放学的校园附近的商业区到步行十分钟距离的大巴刹 ,再到傍晚知名的夜市,一站站下来竟然被我们摸索到黄金兜售组合。师生多次观摩,加上不停的调整实验,最后我与几个固本售卖的智囊团运筹帷幄,终于拟出成功几率最大的黄金三角 ——一个长相俊俏美丽的,或称颜值担当 ;一个身形魁梧或相貌威武的,或曰武力担当;一个伶牙利嘴,能言善道的,或曰说客担当。当年团队里的印裔同胞——罗卡,更是我的说客团里的佼佼者。

娇小个子、包青天铁面无私的肌表、末端翘起的长长睫毛下灵活的淡褐眼眸、满腮很有特色的卷胡渣,再搭配校服上醒目的华校校徽与一开口的流利华语,试问多少个有心肠的善长人翁狠得下心拒绝呢?友族说一口流利华语已不是我国什么新鲜大事。然,为栽培自己的母校奔走效力、身体力行饮水思源的精神,体现在一个友族同胞身上,能不撼动人心么?

 

当年云顶一同出游,圈内为罗卡古玛兰

教学多年,最难忘的不仅课堂上的点滴,更包括步入课室外更大“课室”的活动。这十年间组团户外考察,足迹遍布槟榔屿、怡保、太平、布城、瓜雪、吉隆坡、适耕庄、金马仑、龟咯岛、浮罗交怡岛等地,独独马六甲最吸引我。也许是当初喝下据闻一尝后足以吸引你一再来访的三宝井的魔法井水,也许是这里迷人的多元历史民族璀璨文化让我钟情不已,带着孩子们来过这儿好几次。

带着当年的孩子们出走课室,来到古城,我必定造访古城文化街。除了寻幽探秘一起发掘里头潜藏的峇峇娘惹建筑与美食,我还会带着大队来到文化街旁的由打铁街(Jalan Tukang Besi)通向打金街(Jalan Tukang Emas)延伸到观音亭街(Jalan Tokong)的历史通道。

打铁街?打金街?观音亭街?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如果说“亲善街”或“和谐街”(Jalan Muhibbah),你也许会恍然——原来就是马六甲这条拥有最早矗立的清真寺之一的甘榜吉灵清真寺(Masjid Kampung Kling)、东南亚最古老华人庙宇的青云亭以及古城最原始的供奉象头神的仄迪(Chitty,注一)兴都庙(Sri Poyatha Moorthi Temple)的历史长廊。

“你们知道这条街叫什么街吗?”

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疑窦……

“它叫亲善街,Jalan Mu—hi—bbah,因为这短短一条我们步行不到十分钟的街道屹立着三大宗教场所……”

“真的?”一些好奇的眼神开始飞向远方——“我看到华人寺庙!”“那里有一间回教堂!”“还有,那里有一座……看起来是印度庙!”

是的,孩子,这三座可谓大有来头——既可独自绽放光芒,也可相互辉映。

我总带着佛教、道教信仰的孩子们进入青云亭,从供奉的主神观音大士,再到天后妈祖与保生大帝,再到侧殿的文昌帝君、仓颉、关圣帝、大伯公,再到后殿太岁、虎、历任甲必丹 、亭主等一一上香,然后用自己粗浅的华人宗教知识为他们稍作解惑。

这栋马来西亚华人地标曾在十八年前四十多个各国工程角逐中,脱颖成为13个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发的“文化遗产修复优越奖”的得主之一。大至庄严雄伟的雕梁画栋,小至横梁下身着军装的洋人雕像双手吃力扛起柱子以及相对应的赤膊围沙龙的华人雕像轻松单手撑起屋梁之细节,无一不是透露青云亭工匠的精湛技艺,尽显华人传统建筑美学。

慢慢踱步过去,进入眼帘的是甘榜吉灵清真寺。虽然囿于信仰不克进入瞻仰(注二) ,但我总爱指引孩子们观摩远处可见的塔顶山花、脊尾卷草纹的四角印度式高塔;慢慢临近,细述庙门上融汇各家建筑文化精髓而提炼出本土自成一格的小小山门——拱形门墙上三樽瓷瓶、三个窟窿里的垂莲、微微扬起的燕尾;驻足寺前,引导他们发现躲在重檐下仍然保留的潮汕碗雕花卉草木雕饰丛里的“囍”字。

 

甘榜吉灵清真寺屋檐下的“囍”字

徐徐步来,仄迪兴都庙的外观同样让我们惊叹。外在的“Gopuram”虽然没有传统南印度大多数庙塔的五层构造多神祇和圣贤浮屠雕塑,但其三层简单浮雕门塔亦足够昭示众人其文化源流。这座仄迪庙,不论门墙、支柱、拱形圆顶,都渗入独特的荷兰建筑特色,和传统兴都庙相比自是别具一格。

每每想起这一段段相同的苍穹、相同的庙宇、不同的人面走来的亲善街,颇有“去年今日此庙中,人面香火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香火依旧笑洋风”之感。青云亭、甘榜吉灵清真寺与仄迪兴都庙彼此和谐共处,相互完善这条街道的地标意义,共同创造马来西亚三大宗教信仰守护人民的美好图景!就像清真庙屋檐的“囍”字与相毗邻的青云亭里的“风调”、“雨顺”、“国泰”、“ 民安”字样,还有并行的仄迪庙宇门顶神祇浮雕,彼此以马来西亚混融一体的“同工”方式,来高唱三个古老信仰语言的“异曲”。“亲善”之名,思之贴切。

 

2011年和一班高一孩子马六甲郑和博物馆留影,圈内为当年的戴老师。

三、大学篇

今年有幸在冠病肆虐时期,加入马来西亚民办大学教一门“流行文化概论”课。这对于一个从未关注过时尚流行文化的语文老师而言,与其说挑战,毋宁说是传统圈子出走的一次新体验。

在绪论后第一堂就是穿着鲜少讲搭配,打领带也歪掉的戴老师要开始战战兢兢谈“F-A-S-H-I-O-N”(流行时尚)。从保罗•波列的女性内衣革命掀开时尚历史扉页,到一战女性长裤与女男孩造型的风靡,到一战结束的奢华礼服时尚,再到二战的军便装和后来通行世界衣柜的牛仔裤,二战结束后号称时尚界最优雅的时代“新外观”系列潮流 ,再进入1960年代嬉皮士时尚、技术乌托邦时尚、引发时尚重要变革的迷你裙、比基尼,进入1970年代“莫西干”发型 搭配光怪陆离的朋克时尚、极富个性的波西米亚风、男性穿裙穿华丽服饰的孔雀革命,然后1980年代登上时装界舞台的雅皮士,注意细节、高级城市化; 1990年代吹起“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民族风……

 

民族风时尚冰山一隅

每一个时代的主题,我都有意无意间引导学生探讨相关时尚文化诞生的时空背景:从保罗•波列女性内衣革命是配合女权思潮展开的;一战女性长裤与女男孩造型反映当时的女性平等精神;一战结束的西方社会纸醉金迷生活衍生的奢华礼服时尚;二战军便装和牛仔裤象征战争影响下的极简主义回归;“新外观”潮流掩藏不住人们战争后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196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嬉皮士引领的嬉皮士时尚、国际冷战紧张时局下诞生的技术乌托邦时尚;朋克时尚标志着当时崛起的比嬉皮士更叛逆的朋克文化、孔雀革命反射出性别课题不再囿于女性;1980年代面对嬉皮士与朋克叛逆重新理性思考而回归拥抱社会的雅皮士文化;1990年代与网络文化起飞同步呈献的“民族”是“世界的”文化观念走入地球村各角落……

然而,真正有趣的是步入廿一世纪的时尚,不论是混合波西米亚风与嬉皮士风的时尚(Boho-Chic),明星太太时尚团与时尚影视引领的风尚,或是东方部落民族风,一切都看似没有上个世纪的时尚那么有“力度”有“性格”。如果说20世纪一百年的时尚是个面部轮廓棱角分明、丹凤眼卧蚕眉、满脸狂野不羁的个性女人,21世纪这10年似乎更像一个温润圆脸、水汪汪双眸柳眉、一身古朴温柔气质的小家碧玉。

 

流行文化概论课多重奏之纪录

当时讨论课,一个叫盈亭的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里提出了近十年时尚没有什么特色的说法,也得到我们全班的认可与赞赏。早在18世纪的布隆代尔已提出时装不过是围绕着“商业”与“日常生活方式”两部社会大机器运转的机器,而它永无止境地翻新、推动自然是内部这些时尚元素的不停组合。

然而,21世纪时尚真的已经没有什么新元素,可以发挥或者就停留在“炒冷饭”了?

为自己杏坛一路的印迹厘清其中蛰伏的这条名曰“文化”的线而整理思路的当下,我才为自己对于21世纪时尚表象所惑而豁然——世界趋向于形形色色文化碰撞、交汇,置诸众声喧哗的繁花似锦图景,如果步伐太快,流于走马看花,以为多元文化是单一大熔炉,抹去了各色文化的棱角。其实不然,每一个融汇其中的元素本就保持其原有特色,让这贯彻圆融无碍精神的图景里,我们能以各自的步履听出每一个符号鲜明的“异曲”而共谱“同工”之多元天籁。

我的杏坛纪录,一如上文——变换的场景、变换的对象、变换的节奏,但奏响的是一种百鸟争鸣的喜悦。但愿我国文化能如此百家争鸣,在地球村画下浓厚多彩兼力透未来的马来西亚多元文化!

注释:

一、仄迪,15-16世纪来自南印度泰米尔地区的商贾和南洋土著诞下的后嗣。

二、按照后来搜集的资料,非穆斯林可以进入参观,凭笔直书的这一刻直呼“可惜”,虽然日后也许会带着不同的孩子再次到访这座“活生生的文化大熔炉”,但愧对之前那些曾因个人考据不足而错失留下印记的学生们。

Copyright @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Website Developed by PCball Online Sdn Bhd. Proudly with Wordpress.